被国人严重过誉的电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维下的迎合之作 - 6080新视觉影院

被国人严重过誉的电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维下的迎合之作

来源:人气:0更新:2022-05-23 09:12:06

原标题:被国人严重过誉的电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维下的迎合之作

2018年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去世,随之而来的是全网的怀念以及对电影《末代皇帝》的又一波造神运动,一些“最伟大”之类的褒奖一股脑儿安在了该片头上,豆瓣上三十多万人综合打出了9.2分的高分。

笔者在诸多影评中看到几个挺厉害的,比如有一边看一边为溥仪的悲惨命运哭泣的,还有健身跑步时想起剧情来哭的稀里哗啦的,更有甚者还有下面这样的影评,似乎《末代皇帝》就是一部将历史和人性完美结合的电影巨制。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的看法是:不谈历史的话,《末代皇帝》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拥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将溥仪套在这个故事上之后,该片的性质就变了,尤其对中国人来说,它并不算一部不朽之作。相反,这是一部用来取悦西方观众并且格调不算太高的电影。

一、对历史的修改并非偶然

电影《末代皇帝》在服化道的细节上被人称道,这也是该片很成功的一点。但在对待一些关键历史剧情上该片却有意无意的进行了一些修改。

展开全文

如影片开头,卢燕饰演的慈禧太后躺在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宫殿里,大殿两旁到处是佛像,宫女太监们化妆成各种神仙的样子。卢燕觉得不对劲,她专门去请教了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朱家溍告诉导演贝鲁托奇,清朝的宫殿里没有这么布置的,但导演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贝鲁托奇为何要这么布置场景?其实从慈溪太后僵尸一般的脸和弥漫着魔幻色彩的宫殿就能看出来,这不过又是一个“傅满洲”的变种,西方世界的眼里清朝的宫殿就不可能是窗明几净的,像这样乌烟瘴气充满魔幻色彩犹如地狱一样的环境才是他们心中的大清国。

溥仪大婚之后,影片中他和婉容和文绣有大段的感情戏,三人甚至同床共枕,事实上溥仪压根就不喜欢这两个人,尤其是对长得犹如凤姐前世一样的文绣。

影片中段,面对婉容通奸溥仪的下属,溥仪杀了那个下属。实际上,那个姓李的守卫不仅一直活着,后来在溥仪特赦后两人还见过面并握过手。

该片后半段,溥仪在战犯管理所里有被批评被打的情节,当年的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在见到贝鲁托奇时强烈反对这么篡改历史抹黑管理所,但导演以这是电影艺术为由搪塞了。从很多战犯还有溥仪自己的回忆录里都能清楚的看到,溥仪在战犯管理所的生活是非常平和的,在这里他自食其力并和其他战犯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饭量大涨连失眠症都自愈了。

而在影片末尾,回到社会中的溥仪始终带着阴郁的心情投入生活,实际上溥仪特赦后的生活也很平和,甚至在运动中被管教他也能保持着乐观的心情,这从和他一起被管教的沈醉以及新凤霞的回忆录里都能看出来。

以上这些对历史的修改,难道仅仅是导演的偶然为之或者无意为之吗?当然不是,如果按照史实去拍,那么溥仪的形象将和西方人尤其是导演贝托鲁奇心目中的形象不一致,为了让溥仪更符合导演和西方人希望的那种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形象,那么电影里就只能委屈一下史实了。说该片是历史大片,说什么通过该片可了解溥仪的一生,不好意思,该片中的溥仪是西方人设计出来的“溥仪”,并不是真实的溥仪。

二、庄士敦的救世主角色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庄士敦的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不客观,他在书中对溥仪和自己极尽美化,对于一些事情的记载也和其他信史大相径庭。

悲哀的是,贝鲁托奇拍摄《末代皇帝》的依据首先是《紫禁城的黄昏》,溥仪这位本主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反而成了辅助史料。

庄士敦的书,再加上导演的背景,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电影《末代皇帝》中庄士敦成了紫禁城里的救世主。

为了给庄士敦这个西方人树立救世主的形象,导演不惜改动了多处历史,比如溥仪骑的自行车,本来是臣子所送,在本片中变成了庄士敦带来的新鲜玩意儿。

最明显的一段则是庄士敦带着溥仪在三大殿区域打网球,稍微懂历史的人都知道,溥仪从六岁起就不能进入三大殿区域了,更别提在那里开辟网球场打网球了。

在溥仪打网球时,冯玉祥的部队进宫驱赶溥仪和皇族,这时的溥仪仰视着坐在高高的裁判椅上的庄士敦寻求帮助,庄士敦则从头至尾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这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

直到冯玉祥的兵押着溥仪离开网球场,庄士敦依然没舍得从裁判椅上下来。

这一段真的只是为了剧情考虑吗?对于贝托鲁奇这样的大导演来说,任何一个镜头都是有内涵的,这个桥段为什么必须安排在太和殿旁边?庄士敦为什么自始至终高坐在裁判椅上不下来?其内涵不言自明,西方人在这里就是救世主,即使庄士敦面对冯玉祥的部队屁用没有他也必须高坐在那里。这种桥段的设计难道不存在西方人颇为自得的种族优越感吗?

有意思的是,本片的配乐师日本人坂本龙一也认为导演贝托鲁奇存在种族歧视问题。坂本龙一在剧中饰演了甘粕正彦,按照历史记载这位日本特务是服毒自杀的。但是导演要求坂本龙一必须剖腹自杀,坂本龙一认为这没必要,他甚至指责导演存在种族歧视。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甘粕这位日本特务只能开枪自杀了。

贝托鲁奇为何非要修改历史呢?原因很简单,在西方人眼里,剖腹自杀才是日本军人的常规操作,他们愿意看到的是剖腹这种粗暴的自裁而不是服毒这种文明的死法。

三、奥斯卡的真相

比起坂本龙一的遭遇来说,更委屈的恐怕是婉容和川岛芳子,因为贝托鲁奇甚至在影片中给她们安排了女同戏份,原因也很简单,这是西方人爱看的元素,却根本不是中国人能接受的桥段。

说到底,贝托鲁奇电影的受众是西方人,不论是争取获奖还是争取票房,能给他票房的,能给他大奖的无一例外是西方人。八十年代的中国不仅给不了《末代皇帝》奥斯卡奖,同样也提供不了票房。

第二,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能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当旁观者的国家恐怕最多只有日本一个,其他任何西方国家包括意大利连当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都没有。贝托鲁奇仅仅靠看了一本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研究了一些史料和照片,就够得上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了?够呛!

事实上,就连溥仪自己都不接受这种错在他人和时代的观点,他坦诚的表示他做的很多坏事都是自己愿意做的,日本人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拿枪顶着他去当伪满洲国皇帝。

归根结底,比起中国近代史上遭受那么多苦难的人民来说,溥仪的一生比起康熙和乾隆来确实悲催,但比起劳苦大众来他绝对是幸运的,甚至比起光绪和同治他都是幸运的,更遑论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了。

最后,笔者再次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如果抛开溥仪这段历史,将《末代皇帝》这段故事架空在欧洲哈布斯堡家族某个末代王储身上,或者干脆架在韩国太子李垠身上,那该片从人性角度出发去评判的话,这还真的是一部好片,可惜,架错地方了。

被国人严重过誉的电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维下的迎合之作

责任编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