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中国合伙人》借鉴的影片,凭什么成为昆汀心中的No.1 - 6080新视觉影院

这部被《中国合伙人》借鉴的影片,凭什么成为昆汀心中的No.1

来源:人气:0更新:2022-06-08 20:45:03

原标题:这部被《中国合伙人》借鉴的影片,凭什么成为昆汀心中的No.1

昆汀曾在接受法国媒体专访时表示,《社交网络》是自己心目中2010年代的最佳电影,“毫无疑问,因为它就是最好的,它碾压了其他竞争对手。”

《社交网络》是一部关于Facebook发展史的传记电影,豆瓣评分8.2,虽是佳片无疑,但似乎也算不上“神作”,那是什么让它牢牢抓住了鬼才昆汀的心?

01.明明是传记片,非要拍成悬疑电影

《社交网络》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大卫·芬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皆出自他手。在《社交网络》中,大卫·芬奇依然呈现出强烈的个人特色——

非线性叙事,流畅运镜,快速交叉剪辑。

将一部传记电影,拍出了既紧张又刺激的悬疑感。

故事以马克·扎克伯格的两场官司为线索,以闪回形式完整讲述“Facebook是如何诞生的”。

温克莱沃斯兄弟由演员艾米·汉莫一人分饰,后期利用CG技术合成

第一场官司,是温克莱沃斯兄弟起诉马克剽窃创意。

起初,马克只是哈佛大学里一个平平无奇的“码农”学生。被女友抛弃之后,不仅在博客上出言不逊,还黑进校网获取了全校女生的照片,制作了名为“Facemash”的网站,让全校学生对女生们的外貌进行打分评比。

纵然是哈佛大学的精英学子,也逃不过人性的弊端。

“Facemash”的巨大流量很快搞垮了校网,马克不仅被校方处分,还成了全校女生的公敌。但马克却因祸得福,被温克莱沃斯兄弟看中,邀请他加入“哈佛网”。

“哈佛网”的理念给了马克灵感,在室友爱德华多的支持下,他仅用了月余时间,就创立并上线了“The Facebook”。

并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将“The Facebook”的影响力从哈佛内部扩大到全美百余所高校,甚至传播到了大洋彼岸的剑桥大学。

展开全文

温克莱沃斯兄弟自然不悦,于是对马克提起诉讼。

第二场官司,是爱德华多对马克的指控。

爱德华多不仅是马克的室友,也是他唯一的朋友。Facebook创立之初,爱德华多在创意和资金方面给了马克极大支持。

随着Facebook的发展蒸蒸日上,爱德华多和马克之间关于经营理念的分歧也愈发明显,直到肖恩·帕克——马克后来的合作伙伴——出现,身为CFO的爱德华多彻底落了下风。

现如今人人倡导的互联网思维,在Facebook刚刚崭露头角的时代,还处在萌芽阶段。马克和肖恩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但传统经济学出身的爱德华多,对此并无所动。

此时的爱德华多已经不再是马克事业上的最佳合作伙伴,马克设下陷阱,将爱德华多的股份从30%稀释到0.03%,导致了爱德华多的奋起反抗。

在120分钟的电影里,镜头在两场官司和事发场景中来回切换,信息密度之大让人不能有丝毫懈怠。

相比之下,同为传记电影的《中国合伙人》,在叙事方式和节奏上就显得中规中矩,即便中途去上个厕所,也不会对理解故事有什么影响。

02.用2倍速对白,完成角色塑造

一部电影的艺术成就高低,往往和导演运用镜头语言的能力直接挂钩。“能用镜头传达的信息,就不要用台词”,是电影创作的一大要义。

这样看来,《社交网络》一定是失败的。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编剧艾伦·索金正是利用了大量台词,把《社交网络》变得精彩绝伦。

最值得拿来探讨的,就是整部影片的开场。

马克和女友艾瑞卡在酒吧约会,马克的话题从中国的天才比美国多,到自己的SAT成绩是满分,再到每个俱乐部的优势,以及自己要做大事的野心,直到最后嘲讽艾瑞卡的大学,女友成了前女友。

马克的语速像机关枪一样“嗒嗒嗒”向观众扫射,而此时,电影刚刚开场五分钟。

当然,像是点了快进的语速只能证明马克的扮演者杰西·艾森伯格有做rapper的潜质,大量台词所带来的高密度信息量才让人应接不暇。

片头还没过去,马克的声音就已经响起,从探讨“天才”马上过渡到自己拿了SAT满分。

没等艾瑞卡作出反应,马克已经开始了第二个话题——高端俱乐部。

这也预示着,艾瑞卡和马克的未来注定不会有交集。

马克对每一个俱乐部的情况都如数家珍,但艾瑞卡的问题触碰到了马克最敏感的神经——

他要做出成绩,让最顶尖的俱乐部邀请自己入会,而不会为了跻身上流而委曲求全。

由此,马克的野心和偏执展露无疑,他看不起阶层,却又对上流心向往之。

接着,就是马克对艾瑞卡的嘲讽。

“认识你平常无法认识的人”,看似是对艾瑞卡伸出橄榄枝,实际上暴露了自身对性别差异的歧视。

至此,天才马克凭借自己过人的情商不仅结束了这场约会,还在接下来的“博客门”中,永远掐断了和艾瑞卡复合的可能。

对于一般的电影创作,开场五分钟在同一个场景里塞满对话是很忌讳的,但艾伦·索金不是一般人。

《社交网络》的开场五分钟,不仅将主角立了起来,还为片尾马克成功后的孤独做了铺垫,编剧功力可见一斑。

03.友情,利益,背叛,商界没有粉饰

《社交网络》所呈现的“Facebook发展史”,是一个关于友情和背叛的故事。

在爱德华多和马克的谈判桌上,呈现出的并不只有为了争夺利益的针锋相对,还有对友情逝去的惋惜。

爱德华多对这份友谊的看重,明显高于马克。

在肖恩出现后,尽管爱德华多并不赞成马克随肖恩去加州发展,但他还是给了马克一万八千美元的创业基金。

爱德华多出于对马克的信任,将公司全权交给马克,最后自己却落得一场空。

遭到友情的背叛,是爱德华多和马克反目的根本原因。

而对马克来说,野心位于一切普世情感之上。

爱德华多的眼界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所以他不能和自己走到最后。肖恩虽然对商机十分敏锐,但性格浮躁,也不是长久合作的伙伴。

马克从来都不会被情感迷失双眼,所以他成功了,他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豪。

但他也失败了,众叛亲离,孤身一人,手握拥有亿万用户的社交平台,自己却加不上前女友的Facebook好友。

如果把《社交网络》和《中国合伙人》连起来看,不难发现,在“新东方发展史”《中国合伙人》的故事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呈现出一种钝感,即便是矛盾冲突,也属于横切面与横切面的撞击,远不如《社交网络》来得痛快。

不过,《社交网络》也因为剧情和现实的不符惹来很多非议,毕竟现实中的马克·扎克伯格并不是为了一个姑娘才建立Facebook,肖恩·帕克也并不是个吸毒泡妞的花花公子。

电影是戏剧化产物,而不是纪录片,连马克·扎克伯格和肖恩·帕克本人都没有因此起诉主创,看客们又何必对此忿忿不平呢?

责任编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