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梁龙跨界当导演,大众观影组和专业鉴赏组大打出手 - 6080新视觉影院

《导演请指教》梁龙跨界当导演,大众观影组和专业鉴赏组大打出手

来源:人气:0更新:2022-07-03 10:18:08

原标题:《导演请指教》梁龙跨界当导演,大众观影组和专业鉴赏组大打出手

《导演请指教》已经播出两期,引发了许多争议,通过这档节目也让人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事。

在这档节目中有一个小设定,那就是下面的评委中分大众观影组和专业鉴赏组,今天想谈的就是这两组如何就梁龙的影片大打出手。

开篇先说一个关于选择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刘润在节目中分享过,据说国外某个音箱厂家做了两种颜色的音箱,那就想先测试一下大家对哪种颜色更喜欢,以便在投产时有所偏重。

厂家随机召集了一群消费者来讨论,在讨论会上大家纷纷说红色的音箱最喜人,这种音箱一定会大卖,所以大家几乎把票全部投给红色音箱。

还好厂家耍了个机灵,在散会后同参会者说,门口已经放了两种颜色的音箱,每人可以带一个回去。

魔幻的操作来了,几乎所有人拿的是黑色的音箱,用大脑来投票,用手来决定选择,这是嘛意思?

想的和做的是两回事,知行合一在这里成了个笑话。

01

二手玫瑰乐队主唱梁龙这次不唱歌了,跨界当导演,想要表达一把情怀。

第一期他要和其他三位导演相国强、包贝尔、毕志飞PK一下,在第一期竞赛中拍摄的影片是《疯狂的外星人》。

影片很晦涩,这部黑白静默片并没有多少情节故事,只是展示的一种孤独的情感,主角大潘的表现力还是可以的。

但是这种影片来竞赛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大众票数没有达到120票,被迫中断播放。

展开全文

这是第一期竞赛环节唯一一部没有放映完就终止的影片,对于梁龙来说应该有不小的打击。

当然,有意思的环节出现了,影片的寓意引发了大家的争议,特别是大众观影组与专业鉴赏组的鲜明站队。

先来看看专业鉴赏组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

“但是它好,这是事实,可以找我反驳。”

“我特别特别的喜欢,特别是潘老师的那种松弛感。”

“激起我心里面种种丰富又说不出口,无法精确定义的情感。”

“当我看到大众对这个异类的态度时,我就会觉得更加地悲哀。”

根据专业鉴赏组的评价来说,大众观影组不应该投反对票,如此高大上的电影没有市场实在是令人痛心啊。

大众观影组坚持意见,看不懂就看不懂。

有小姐姐说的很有代表性,用一句就能解释清楚:没看懂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老实说,都知道电影想要表达一种孤独的感觉,但是如果这个电影拿出来竞赛,却是显得诚意不足。

毕竟是黑白的静默片,故事的逻辑也不强,要让观众不断地猜测,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应该是没有耐心看完了。

当时还有观众想让梁龙解释一下作品表达的意义时,梁龙的反应估计让所有人都想不到。

梁龙认为一个作品没有播放完,那就不会去评价这个作品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了。

当时就有弹幕说梁龙的脾气好大啊之类。

虽然梁龙有点小脾气不谈,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呢?

如果我是导演要拍这样的影片,最起码在黑白转折处可以打点字幕,可以让主角的画外音写上:我是来自孤独星球的大潘,希望来这里找朋友之类.....

这样,观众们立马就能明白影片想要表达什么了?这也是默片时代习惯的做法,然而导演却只想表达自我,却不管他人能不能看懂。

导演要如此高深,支持的人也不少。

主持人问制片人陈祉希会不会投资拍这部电影时,对方回答是。

但是她也知道这部电影不会在市场上成功,只能算是一种情怀展现。

这部作品引发了如此多的争议,节目现场也是旗帜鲜明的站队,一番争论下来,大家就要看看两队人马各自的上座率到底是多少了。

大众上座率45%,对于这点估计大家都没意见,毕竟大众观影组是旗帜鲜明地表示看不懂。

然而轮到专业上座率的时候,也没有过及格线,只有58%。

当时的镜头还切换了一下,台下一位等参加节目的导演还“啊”了一声,果然剪辑有意思,关键时候能够把个疑惑的声音剪辑进去,倒是充满了搞笑气氛。

因为根据现在大众与专业的PK来看,专业上座率至少得要在85%以上才对,毕竟那么多人对此片叫好,并且引申出许多精彩的评论出来。

那么为什么一边叫好的同时,另一边却是默默地投票不看了呢?

再看其他三位导演的作品,还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两组人的投票差不了多少,综合下来并没有太多的出入。

现在可以回到前面说到的那个小故事了,有时候,说的和做的永远是两回事。

如果再用另一个故事来点缀一下的话,当属于皇帝的新衣,因为要表示能看见新衣服,否则对不起专业和聪明,但是真正看懂了并喜欢吗?

否则为什么要投票不看退场呢?

02

第二个现场有个争议则是影评到底有什么作用?

其中一位专业影评人说:看一个电影觉得自己不懂的时候,没有理解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出来看一看影评。

大概想表达的意思则是,看不懂没关系,别急着静态,看一看影评就知道如何看电影了。

个人也经常写些影评,当然不能算是严格的影评,只能说是电影的观后感。

不过对于影评到底有什么作用,个人的观点很鲜明:仅仅是分享观感,不起任何指导作用。

电影是个复杂度比较高的艺术形式,这种观念如今也是不争的事实。

评论一部电影可以从表现形式、故事立意、意识形态等方面去解析,也可以从剪辑、摄像、镜头、光与影、构图甚至是语言、音乐等方面去解析。

角度不一样,展示出来的观感其实是不同的,所以经常能看到一部电影的影评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的,那么哪一种是标准的答案?能够指导他人看懂一部电影呢?

都是,都不是,甚至是导演自己在拍出来之后,做出的解析搞不定还没有某些影评更令人信服,就是这个原因。

在《如何写影评》一书,作者如是说道:

电影反映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也应该以多种方式去享受它,包括享受思考、阐释和书写观影经验的乐趣。

说到底,看影评也并不是要让别人告诉自己以什么姿势正确地看电影,而是享受一种不同的角度带来的观影体验罢了。

《导演请指教》一期PK结束,带来的反思还是非常多的,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还是比较佩服在场两位男性制片人王晶及方励。

赫蕾和陈祉希想翻盘梁龙,但是现成的四位制片人必须有三位同意才能翻盘,而且这个机会统共只有两次。

面对两位女性制片人的询问,王晶及方励态度很坚决:不翻盘。

当时弹幕上出现的话则是:干的漂亮王晶、还没好到翻盘、男人还是理性的。

看完梁龙导演的这个电影,个人的观感确实没办法翻盘。

再加上梁龙的态度有点自嗨,更是制片人的大忌讳,不能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制片人还得要考虑市场不是。

站在市场及大众的角度上,王晶和方励选择了不翻盘,这是对市场的尊重,也是对影片最主观的站队,情怀很重要,但是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更重要。

所以对两位制片人还是敬佩的,毕竟电影不能仅仅是自嗨,更重要的是面对观众,面对普通人的娱乐。

推荐阅读:

有种、有趣、有料,问对问题而得道,原来刑法学还能这样学爱无能是一种病,所以他终究无法明白为什么会被妻子鄙视《前行者》马天目如何通过说“真话”,让两位大佬放松警惕?

万物皆有灵,这是一部能让你静下心来,爱上生活和自然的治愈剧

责任编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