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之美|霓裳如梦事,风华尽录之 - 6080新视觉影院

中国服饰之美|霓裳如梦事,风华尽录之

来源:人气:0更新:2022-07-13 09:48:07

转载自:WWD 国际时尚特讯

原标题:中国服饰之美|霓裳如梦事,风华尽录之

  “簟纹衫色娇黄浅,钗头秋叶玲珑翦。”雅致成为宋代女性服饰的主要特点,《梦华录》中的赵盼儿风雅出众性格刚柔并济为人颇有见识,服饰整体风格内敛低调、沉稳清雅,有着宋代审美基础影响下的简约之美的推崇与追求。

  和以丰盈为美的唐朝审美不同,大宋女子崇尚柔弱纤细的体态,宋装整体造型以流畅修长的线条为主,小袖狭长衣着造型较为常见。但由于服饰的多元化发展,宽袍大袖依旧在节日和庆典等隆重场合出现。在具体款式上宋代罗裙缩短了唐代“行即裙裾扫落梅”的夸张裙长,转而将重心放在利用面料的褶皱和悬垂感凸显穿着者的婀娜体态上,褶裙、百迭裙等裙款奠定后世女性着装基础。《梦华录》服装设计师便是参考宋制长裙的回兜效果,在剪裁上进行突破,使长裙在静态站立时也如山水画中的激流回旋,聘婷婀娜静中有动,举手投足皆是风情。

  宋代服饰讲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含蓄雅致的美,从现有留存的画作服饰中的雅致配色和珍珠饰物中可见一斑,整体来说配色清浅有致,配饰清雅讲究。以上特点在《梦华录》剧中设计师为赵盼儿定制的披风选材用料上就能感受到:看似雾白,实际上是运用不同灰度的白色拼接而成,更精妙的是在拼接的衍缝处都嵌入珍珠,动静之间,形成织物与珍珠之间有微妙色彩和光泽的流动,营造出柔似烟雾的效果。除此之外,剧中多处服饰的边缘用到珍珠、彩珠的细节装饰,以及整体服装与披帛的配色更是将雅致内敛的宋服之美尽意表达。

  《梦华录》中宋引章的才情与美丽,呼应着世人心中对宋代浅吟低唱诗书琴棋诗酒花的情怀。彼时商贸活跃繁荣,因此带动了纺织业包括纱罗、织锦等高端面料的更迭和精进,服饰亦因纺织业的繁荣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人的感性浪漫有了坚实等物质基础作为支持,风花雪月自此有了实体。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桃、杏、荷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 

  自北宋起成为汴京女性最流行的衣饰纹样取自四季风物:燕子柳条、粉蛾恋花、花卉植物,用色清新生动,纹样感怀自然之风华。同时宋代花卉纹样更倾向“折枝绘”,即折花一枝以此绘图,花样生动轻灵,独一无二,这种信手拈来的创作模式兼具行为艺术和写意思维,想来就很美很有趣。比如《梦华录》中音乐艺术家宋引章的服饰用色常见天青、釉白、桃粉等,也极具这样随意美好的气质。

  《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的“白地白绣、鹅黄地额黄绣、裹肚则紫地皂(黑)绣”可以窥见清而不俗的低调审美风尚。宋服面料简洁雅致,但偏爱使用精致细腻的花边装饰。比如牙领花边工艺有刺绣、印金、绘画等,图案内容涉及吉祥鸟兽、四时花草、山水峰峦。在《梦华录》有个非常有心的细节,在茶坊的场景戏中,设计师赵⽒茶坊中三姐妹的衣服上图案都是有一样的,由三片茶叶围拢而成周围装饰荷花,其寓意与三姐妹的奋斗历程极为相似,代表三姐妹团结⼀⼼为理想打拼,旁边有荷花展示出淤泥⽽不染的个性追求,像极了现代米其林酒店的logo制服。这一细节将宋人的诗情画意和高超的织绣工艺都融合在服饰中,见到《梦华录》服装设计师的用心,也引入了别有一番旖旎曼妙的宋人风情。

  时代的富足与高段位的艺术素质不只体现在上层社会人群,而是展现在各个阶级层面。如孙三娘这样的宋代平民女性,用朴实的手艺和源自生活的高级审美,提升着自己和周边的生活格调,她虽没有奢美的绫罗绸缎,但绝不缺乏品味,衣衫考究清丽、配搭巧妙、充满细节,于市井烟火气、生活中诠释美好与品味。

  宋代繁盛的商业发展使资金良性循环,得以着力于纺织技术和工艺的研发,促成了一场大宋织造业的工业革命。水力大纺车、脚踏纺织机和提花机、印染等技术革新的面世,大大提高了麻纺织品的纺织能力和制造速度。民间纺织品目包含罗、绫、绢、绝、绸、杂折、丝线、麻、布葛等,金贵和华美程度随不能与官造比拟,但质量与品类已相当可观。如今在我们看来很高级的纱罗和丝帛在当时是普通民众非常普及的面料材质,并且彩色可选范围甚广。诗词中的“青衫浅粉红”、“楺蓝衫子杏黄裙”、“草色连天绿似裙”,除了白色和褐色为贵族专属外,嫩鹅黄、盈盈粉、西子绿、晴山蓝灯各种鲜嫩柔美的色彩,都成为街头巷尾中的一抹亮色。

  从《旸谷漫录》中描写的“更团袄、围裙、银索攀膊,掉臂入厨房”,以及北宋墓中高官纤服的婢仆厨娘砖刻不难看出,宋代厨娘并不只有锅碗瓢盆的烟火气,反而十分考究精美。宋代的强大美学思维,令普通劳动女性跳脱出荆钗布衣的刻板印象,服饰在方便工作的同时体现出仪式感与美感。《梦华录》孙三娘的服装裁剪修身洗练,加上增加层次感不臃肿的围裙、干练又具装饰性的“银索攀膊”,呈现优美动人的工作造型。她的头上是宋代贵族和平民间都十分流行的“包髻”头饰,宋代《女孝经图》、《织耕图》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绘宫女塑像中都有呈现。民间包髻贯用纱罗,讲究一些的使用紫罗做成“紫罗盖头”,宋代包髻与女子是否嫁娶无关,到元代才演变成已婚妇女的标志。

  专题策划 :华意明天时尚内容中心

  编辑总监 :黄薇 

  执行主编:Taozi

  撰文:Nan

  版面设计:BBird 。 杨木木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