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套娃《吉祥如意》[影视资讯] - 6080新视觉影院

影向标:套娃《吉祥如意》[影视资讯]

来源:人气:0更新:2022-09-20 16:00:08

影向标:套娃《吉祥如意》

影向标

周末版 · 第二百五十二期

《吉祥如意》

得分 6.6

1.汽车大师8分

电影撰稿人。

用一种搬演与记录并进的手法来讲大家庭传统的消亡,方式着实新颖。银幕内外互为文本又互相渗透,在同一场景达到戏剧高潮。旧世代的身影只有在亘古不变的农村、仪式和凝固时间的模拟电视中仍依稀可循。

2.杨时旸8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东北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语气。不知道这对于东北人而言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大鹏说想拍天意,这确实是天意,只不过天意突然拐了个弯变成了这个样子。08年大鹏还是个小伙子,随便拿DV拍着玩,十几年后一切都变了,时间最沉默也最苍茫。人间本身超越一切虚构,更何况是中国的人间。《四个春天》也好,《吉祥如意》也好,打动人就因为拍摄人间变数和处于变数中不知所措的人,以及不知所措之后还得在一声叹息里收拾收拾继续生活的劲头儿。唯一的外来者演员问十年没回家的女儿,为什么十年没回来。那段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生活的选择是不可总结成一二三四的,都是偶然和碎片连缀成线,然后就度过了十年,外部永远无法明白处于一种生活内部的人为何做出那种抉择,所以外部的人易于下道德判断,而内部的人通常只是沉默和苦笑。大鹏好在不做判断,只轻声叹息。

3.西帕克7分

影评人。

一个家庭已然消亡,但幸运的人可以永远活在过去。影像记录下了这一切,在导演大鹏和演员大鹏之外,我们在最终那一小段家庭影像中,终于看到了另一个作为孙子、外甥存在的董成鹏。这才是一次完整的自我解构。

4.闵思嘉7分

影评人。

套娃结构,居然有点《希林公主》的意思,解构拍与如何拍的关系,诞生与诞生之过程的关系。在这个过程里剖析家庭也剖析真假。在那些冲破虚假戏剧结构的时刻,又是家庭真实的戏剧性瞬间。真与假在这个时候,也就实现了一种流动。

5.王昕7分

电影研究者。

念叨“文武香贵”的吉“祥”与作为“文武香贵”负担的“不吉祥”,半纪录片拍摄计划的“如意”与生活的“不如意”,以资料馆(中国最重要的影院空间)作为衔接两者的界面。现实与创作多重互渗,以家庭私人影像展示了一种普遍的中国经验。然而,稍显可惜的是《如意》的揭示和展开没有给出太多新的东西,靠8分钟片尾字幕凑够80分钟时长,本身也蕴藏着无可奈何的遗憾。

6.U兔6分

电影书籍译者,电影活动企划。

没怎么看过大鹏的那些喜剧,最主要的印象是《我是潘金莲》里的好演技,所以谈不上刻板印象;而且因为对视觉观念和表现形式的突破一直是我看电影时非常看重的东西,所以对这个“真假相交”的片子有期待,也着实被一些细节打动,看到很多我家庭的影子(以及去年我也刚失去姥姥,看的时候会特别代入),但整体是失望的。从《如意》中感受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原本以为真·假的设计会凸显诚意,却透露出他对这个家庭的预设以及为了成片的刻意,真人丽丽的感情被完全忽略了,没人在意,甚至用第三方的主观臆想去替代,那个真假同框的镜头充满批判。相较黄健中的《过年》,完全“假”的剧情片,却让人觉得由衷的“真”,太真了,看完会堵胸口会咂摸嘴会一直想。形式即内容,用了这样的形式就要承担它所呈现的内容。王吉祥老人现在怎么样了呢?全片似乎只有他是真的,但真假其实不那么重要。

7.tyger tyger6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导师,电影学者。

这部片子的唯一窍门是以伪纪录片 花絮的组合悄悄为大众,首先是为导演本人,卸下了伦理担负。银幕上下,我们在扮演从未见识此种伦理悖谬的“伪震惊”状态上达成了共识。“为什么你十年都不回来?”答案,我们都假装不知道。

毋庸讳言,本片的形式远不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次的两段体,基本是无从整合出一个有效的呈现形式之下的临时搭建。让我感兴趣的是事情的另一面,一位当下颇有影响的剧情片导演面对日常困境的无力感,佐证了当代喜剧类型的出产动力基本来自对现实的规避而非对生活乖谬的解构。

8.独孤岛主4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吉祥》有动人的力量,被《如意》消解了,而且起反作用最甚的恰恰是对最动人戏份的旁观过程。

《黄河尕谣》

1.闵思嘉7分

影评人。

人物选择的成功,决定了影片的趣味性。一面是人物纪录片,一面是文化的影像志。民俗纪录片与泛私人纪录的交织,最终指向的还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议题。那是再悠长的歌谣也唱不尽的惆怅与无奈,更是难以实现的音乐梦想,与握不住的乡愁。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2021年往期院线片评分:

丨 武汉日夜 丨 幸运电梯 丨 指挥家 丨 与我跳舞 丨 缉魂

最新资讯